根据国务院下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了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积极响应时代发展需求,强调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鼓励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产业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为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加快我校构建体系化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务处于2024年12月24日下午在湖滨会议中心第一会议室召开了《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工作专题会。党委委员、副校长成蕴琳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袁华主持。
各学院围绕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分别从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应用场景、课程开设条件及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汇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作为《人工智能+》课程的支持学院,从不同维度对建设路径、师资情况、资源需求情况等进行了详细汇报。
成志湘表示学校将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方向的师资水平提升培训,同时建议充分利用好在线学习中心等平台提供学习机会,建议各专业教研室积极对接优秀兄弟高校相关资深教师进行入校跟班学习。
成蕴琳针对《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工作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提高站位,统一认识。各教学院部要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对于适应时代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目前学校正积极从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置等三个层面进行“商工融合”优化调整,要进一步认识到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立足在专业应用上,针对各专业开设不同的《人工智能+》课程,是落实学校“经管为主、商工融合、学科交叉、人文渗透”办学理念的重要举措;二是创新模式,推动改革。一方面要在教师应用端,促进教师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融入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赋能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力争产出“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另一方面在学生应用端,《人工智能+》课程要紧紧聚焦人工智能在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产业中的应用场景,结合专业特点设计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对AI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应用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更强的职业竞争力。同时通过课程建设带动产教融合及学生创新创业,从而形成一系列更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成果;三是统筹协调,积极推动。要将《人工智能+》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应模块中进行增设,同时推动教师在数字素养及人工智能方向的校内外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在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及AI工具应用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通过组织人工智能相关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开展交流辅导、集体备课、课程观摩等手段保障课程的开设和建设。
会上,成蕴琳现场演示了AI工具集在办公及教育教学的应用场景,与会人员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提升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巨大功效。
会议期间,大家就开展《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达成共识,对更好的推动课程开设出谋划策,气氛热烈。各学院均表示将根据会议要求,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共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产出创新成果做出努力。
教师工作部(处)、网络与信息化中心、各教学院部(副)院长、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各教研室(副)主任参加会议。
图文来源:教务处
一审:金梦薇
二审:周 围
三审:苟先茂